首页 资讯 正文

融媒记者一线行|盐碱地上麦香溢

体育正文 60 0

融媒记者一线行|盐碱地上麦香溢

融媒记者一线行|盐碱地上麦香溢

爱(ài)东营讯 晨曦微露,金色的麦浪在盐碱滩上随风起伏。

6月9日,东营区辛店街道唐家村的麦田里,村党支部书记唐修亮已早早伫立。粗糙的手掌抚过沉甸甸的麦穗,指尖(zhǐjiān)沾着细碎(xìsuì)的麦芒,脚下灰褐色的泥土(nítǔ)松软而富有(fùyǒu)弹性。“你看这麦穗,颗颗饱满,都‘坠’着劲儿呢!”他难掩喜悦。

唐家村经过改良的麦田里,金灿灿的小麦即将(jíjiāng)收割。通讯员 朱潇玲

谁能想到,这片孕育(yùnyù)着丰收希望的沃土,三年前还是“白茫茫”的盐碱荒滩?“那时候(shíhòu)翻地(fāndì),白花花的土坷垃硌脚,粮食收成可怜,倒是芦草疯长。”唐修亮掏出手机,翻出2020年的“记账本”照片:500斤(jīn)种子撒下去,只收回800斤麦子。“连着三年,年年赔本。”提起往事,他不住叹气,这片800多亩(duōmǔ)的“不毛之地(bùmáozhīdì)”,曾是扎在他心头最深的一根刺。

转机(zhuǎnjī)始于2023年(nián)。辛店街道被列为(wèi)东营区(dōngyíngqū)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试点,唐家村成为核心区(héxīnqū)块。一场“土地革新”悄然展开:田垄间每隔30米开挖2米深农沟、2.5米深斗沟;地下1米深处,波纹(bōwén)暗管如血脉般悄然铺设。这套由明沟强排与暗管排盐构成的“土地透析系统”,为饱受盐碱之苦的农田“祛病排毒”。“如今土壤含盐量从0.9%降到0.3%,小麦再也不用像腌咸菜似的被‘腌’着了!”唐修亮心头的刺终于(zhōngyú)被拔除。去年,小麦亩产(mǔchǎn)跃升至1380余斤(yújīn),每亩收入突破1800元。望着眼前翻滚的金色海洋,他信心满满:“今年亩产稳超1400斤!”

村民唐宝宁抱着一捆刚除下(xià)的杂草走出麦田,用袖子抹了把汗,笑着接话:“书记说得对!这麦穗密得喜人(rén),看着就让(jiùràng)人心里头‘稀罕’!”

“这周该开镰(kāilián)了吧?”辛店街道农业办主任张光梅沿着田埂快步走来,一句(yījù)话将沉浸在喜悦中(zhōng)的唐修亮拉回现实。“都备好(hǎo)了!5台收割机,3天就能把这片地‘扫’干净!”唐修亮感激地说,“多亏了区里(qūlǐ)、街道农技员的全程护航,水、土、种‘三改’并进,帮村里选育了耐盐碱、用种少的高产优种‘轮选49’。”

“土地也得讲究‘休养生息’。”张光梅扬了扬手中(shǒuzhōng)新绘制的高标准农田规划图,“麦收后,你们还得扩种200亩耐盐碱大豆,搞麦豆轮作,养肥地力(lì)!”她给唐修亮(tángxiūliàng)布置了新任务。“养地增产的好事(hǎoshì),必须干!”唐修亮爽快地应承下来。

不远处,挖掘机轰鸣,正奋力平整着新(xīn)开发的(de)(de)盐碱地。新铺设的明沟暗管在阳光下若隐若现,施工的节奏与麦浪起伏的沙沙声交织成(jiāozhīchéng)曲。这片曾被视作农业禁区的盐碱滩,正用它沉甸甸、金灿灿的麦穗,无声地讲述着一个依靠科技与汗水实现的“藏粮于(liángyú)地、藏粮于技”的动人故事。

盐碱滩涂变身“黄金粮仓”,唐家村的(de)蜕变是东营盐碱地综合利用攻坚战的生动缩影。这沉甸甸的麦穗背后,凝结着“改土治碱”的科技智慧(zhìhuì)——精准的“透析系统”破解了盐碱束缚,良种良法(liángfǎ)的配套应用激活了土地潜能。这金色(jīnsè)的丰收画卷,更彰显着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(liángyújì)”战略的深远意义。

实践证明,没有天生(tiānshēng)的“不毛之地”,只有尚未解锁的“潜力密码(mìmǎ)”。面对盐碱地这一特殊资源,唯有(wéiyǒu)依靠(yīkào)科技创新“点石成金”,辅以科学的耕作制度和基层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,方能将“生态包袱”转化为“发展财富”,在广袤的盐碱滩涂上,持续书写端牢“中国饭碗”的东营篇章。白茫茫(báimángmáng)变金灿灿,是汗水浇灌的奇迹,更是(gèngshì)科技赋能农业的胜利凯歌。

(记者 王敏(wángmǐn) 通讯员 薛文文 刘志超)

融媒记者一线行|盐碱地上麦香溢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